新华社太原6月6日电题:听,田野起诗声 新华社记者 梁晓飞 “牵牛拽马老行家,种麦撒葱栽过瓜。瞅空轻描诗穗花,不图啥,一半儿偷闲一半儿雅。”这首散曲是69岁的农民诗人邢晨写给自己的“自画像”。 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的新诗体,大多来自民间,质朴
黄淮海夏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当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由南向北陆续收获,夏玉米播种即将全面展开。入夏以来,黄淮海地区雨水较往年偏少,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不足,不利于夏玉米播种和出苗。根据当前气候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 人工智能(AI)技术进入传统领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即将启动的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把众多创新创业“新生态”带到公众面前,生动展示新科技“下沉”如何惠及更多民生。 新应用:到田间地头解决“痛点” 用遥感手段收集农
新华社记者郑昕 夏鹏 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菲律宾猎人迪奥内斯托·埃斯特万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与自己所居住的村庄,今年竟因为中国援助的太阳能发电站而发生巨变。 埃斯特万居住在菲律宾北部三描礼示省圣马塞利诺市偏远山区的巴利瓦特村,这里的人们一直过着几
新华社哈尔滨6月9日电(记者杨喆)记者从黑龙江省粮食局了解到,作为我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近年来持续以“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为指引,构建粮食全产业链,推动粮食产业不断迈向“高精尖”。 近年来,黑龙江省以玉米深加工项目为牵动,推进加工企业和
陈毛应 记者 蒋文龙 朱海洋 余村,浙北安吉县境内原本默默无名的小山村,没有名胜古迹,没有名川大山,没有名人故居,如今却名震全国,因为这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行其道的今天,具有不可磨灭的丰碑意义。 然而,许多
6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针对今年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危害较大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防治。为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紧急安排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救灾资金5亿元,支持虫情发生区和迁飞过渡区开展草地贪夜蛾虫害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应
绘就乡村善治的壮美图景 ——写在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编辑部 “正善治,无有不洗,清且平也。” “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2500年前古代先贤的善治箴言,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善治理念,经过岁月的沉淀、拓展与升华
小麦是全世界种植最广、 适应性最强的粮食作物, 几乎所有文明都和小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楼兰遗址发现的碳化麦粒, 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 从古至今, 小麦都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十世纪以来, 为了应对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
初心如磐历久弥坚 ——探访河南邓州市“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下) 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 仲夏的夜晚,在南阳邓州市龙堰乡刁河村文化广场上,几十名村民正练习广场舞,以迎接即将举行的全市广场舞大赛。 “村里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推动下,建成了文化广场